第4章 同時代的“滅楚三雄”

劉邦認為,秦之所以滅亡,是因為冇有分一些親王,所以劉邦在建國之初還是出於一些曆史和現實的原因,依舊是分了一批異姓王。

也正是這批異姓王,幫了劉邦的大忙,但同時又讓劉邦恨得咬牙切齒。

這批人中最典型的就是“漢初三傑”之一的韓信,其實“漢初三傑”的定位是很多說法的,蕭何代表著“豐沛功臣集團”;韓信代表著異姓王這些人;張良則代表著後來加入的一些貴族和文官們。

劉邦分封的第一批異姓王主要的有七人:即齊王(楚王)韓信、梁王彭越、淮南王英布,趙王張耳、燕王臧荼(後燕王盧綰)、長沙王吳芮、韓王信。

而這些人中,對滅楚這個大業做出了突出貢獻的就是:韓信、彭越、英布。

很多人都會產生一個疑問,劉邦究竟給了韓信多大的恩賜,為什麼韓信不謀反呢?

除去韓信個人在情感上的念舊和優柔寡斷之外,其實很大的原因是韓信在當時還冇有組建好自己的班底。

眾所周知,防止地方大臣叛亂最好的原因就是不斷把這些人換防,讓他們不能再本地培養出自己的勢力,而對於韓信這樣一個突然加入漢軍陣營的人,劉邦肯定多少是有所不信任的,於是不斷地往韓信的軍中安插自己的親信。

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曹參,可以說韓信幾次在睡夢中突然被奪取兵權,很大的原因就是因為曹參的存在。

劉邦感恩韓信,可以說如果冇有韓信,劉邦是打不贏項羽的,如果當時韓信選擇獨立,那天下很有可能就是三分天下的局麵;劉邦同時又恨韓信,韓信在政治上是很“無能”的,不能審時度勢,幾次讓劉邦很是難堪。

同樣的,韓信也很感恩劉邦,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裡馬,冇有劉邦的信任,在那個亂世,韓信也隻能是一個小小的小卒,但他可能也永遠想不到就是他的這位伯樂,最後將他無情的處死了。

與韓信同時代的彭越、英布,他們三人並稱為滅楚三雄。

軍事指揮能力其他二人肯定是比不過韓信的,但是在滅楚的大業上,彭越卻可以稱得上頭功。

彭越是個小混混出身,早年就在钜野縣附近做強盜,陳勝吳廣起義後,彭越也開始了自己稱王稱霸的道路。

項羽入關分封諸侯,卻冇有封彭越,在項羽看來,彭越冇有出身地位也不是王公貴族,是不具備這個資格的。

這讓彭越很是怨恨,先後跟著項羽的兩個死對頭,接受齊王田榮和劉邦的兩次任命,堅定地站在了項羽的對立麵。

彭越還有個稱號,全世界範圍內最早將遊擊戰術係統化運用的人,戰略戰術完全符合十六字方針“敵進我退 敵退我進 敵駐我擾 敵退我追”,他的另一位前輩,伍子胥也用過這樣的戰術,但是伍子胥更多的偏向於騷擾戰術,冇有彭越如此係統化。

劉邦彭城大敗之後,項羽死追劉邦,這個時候的彭越就開始遊擊項羽,讓項羽很是無奈,打不到又很受損失,飄忽不定。

曆史上把這叫做“彭越擾楚”。

劉邦也許諾彭越成為梁王。

同時代的英布可以稱得上是一個造反王,他的出身更加卑微,早期隻是一個驪山的囚徒。

一生屈辱,三次易主,最終也難逃被殺的命運。

英布在那個亂世也很快帶領一批人馬投入了這個時代,最早投入了吳芮,吳芮更是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英布,他們開始了開疆擴土。

後來,英布帶兵馬投奔了項梁。

因為英布作戰驍勇那個,很受項梁、項羽的重視。

參與了钜鹿之戰,而當時的先鋒官就是英布,而處理二十萬秦軍的“臟活”也交給了英布。

項羽對待英布也很不錯,十八路諸侯中就封英布為九江王,成功實現了曾經有人給他看相時說的“因刑而王”。

後來項羽擔心楚懷王出亂子,又是派英布去殺了楚懷王。

其實可以看出來,按照這樣的發展,英布應該可以成為項羽麾下的第一大將。

但是英布本身的性格就是不滿足的那種人,在楚漢大戰開始後,越發的明顯,項羽屢次調兵,他都想辦法不去。

這讓項羽也很是不爽,但此時的項羽也隻有英布這個盟友,隻能對其懷柔政策。

此時的劉邦也開始不斷派人前去遊說英布,英布最終也選擇投靠了劉邦。

成為項羽失敗的最後一步。

其實英布叛變項羽這個事件讓人很是匪夷所思,雖然項羽封英布做了九江王,但實際上英布的位置和項羽家將龍且、鐘離昧、季布是不一樣的,英布是自帶人馬的。

再加上項羽的分封本就不是很合理,英布本就有所不滿,這也有項羽自私的原因,最終英布選擇了叛變。